close

  曉楓姐姐開的《現代小說選》,每個禮拜都必須要閱讀一篇文本並且撰寫心得,由於文本通常不長而又多有佳作,就當是每個禮拜補足一點起碼的閱讀量,倒也甘之若飴。況且事後還有曉楓姐姐專業的解析討論,何樂而不為呢?

  本週閱讀的文本是陳映真的《山路》,文中隱約探討了非常深刻的政治反思,暫且按下不表。而裡頭描寫了一個因為哥哥曾經背叛革命的夥伴,懷抱著這樣的罪惡感以及自己對於革命信念的堅持,而將青春、人生、甚至生命都全盤奉獻犧牲的女子,她是懷抱著:「我來你們家就是為了吃苦的。」這樣子的信念去渡過她的一生。

  所以在老師讓我們討論文本的時候,就聽到很多聲音認為這個人物描寫得非常不合理,她太過偉大了,偉大得讓人都覺得矯情。那麼一點罪惡感,甚至根本不是她犯的錯,忘掉就是了,有必要拿一生去搏嗎?這個世界哪有如此意志堅貞到近乎愚蠢的人呢?

 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,從我第一次閱讀這篇小說開始,我就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角色行為上的合理,因此對我而言,那些質疑的聲音反而顯得有趣。為什麼別人覺得不合理的事情,我卻沒有發現呢?後來幾經思考,或許是因為我了解、或者自以為了解,所謂的內疚、所謂的自責,甚至於所謂的自虐是怎麼樣一回事。

        ※        ※

  所謂的罪與罰一向是對立的,尤其越是會為他人著想的人,在犯了錯或是傷害了別人之後,內心所反彈出來的罪惡感與自責也就越深。犯了法、犯了規,還會有刑、會有罰,我們在這個受刑挨罰的過程中,同時也覺得自己贖了罪,覺得自己總算稍微對得起一點那些被我們傷過的人。

  可是,有些道德上的錯誤、情感上的傷害,是沒有人會來罰你的,即便對方對你說了千遍萬遍的原諒,但你知道傷害的永遠補不了,毀去的永遠挽不回,那麼,你該怎麼辦?你該怎麼辦?

  你的內心開始煎熬痛苦,你感到無比的內疚自責,甚至無限憾恨。於是你會開始想讓自己受苦,彷彿在告訴她:「妳看,我也不好過。」這樣苦痛的過程之中,你就自以為顯得償還了對方什麼,好像你就受了你應當受的刑、你就挨了你應當挨的罰。

  矛盾的是,受刑者是你、行刑者是你,但你卻不知道究竟要承受多少痛苦才算是償還得通透了。於是你只能不斷地讓自己痛苦下去,就如同最偏執的老僧,讓自己嚴守著最苛刻的苦行。你越是讓自己痛苦、讓自己不快樂,你的罪惡感似乎就能減少半分,直到某一天自己覺得夠了,或者豁然醒悟,才是這刑期的盡頭。

  然而,那一天什麼時候才會到來?誰也不知道。

  這就是一種自虐。

  回到小說,那名女子或許是作者一種理想的投射,是一個有潔癖的理想主義者,她無法接受她的親人摧毀了她深愛的人們的信念,更無法接受自己堅信的理想的崩壞,所以她選擇用這樣自虐的方式過完一生。你若能同情,就會覺得合理。

  回到人生,所以我可以了解、或者我自以為了解,因為我也曾經歷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0922222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