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anobii.com/hungyun/books 

  晚上偶然發現這個網站,可以把自己讀過哪些書都表列紀錄下來。把自己看過的書一本一本放進網頁上虛擬的書櫃裡,把自己曾經過眼的字行紙頁放在一起縱觀瀏覽,並且透過平台和同樣看過這本書的人交換心得,也能把看過的書都留下一個評價等等。說無聊也無聊、說有趣也有趣。

 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You are what you read」,雖然不盡客觀,但也有幾分道理。如果可以把自己讀過的書做一個整理和紀錄,有個紮紮實實的公證,既可了解自己品味和興趣的轉變,又可以在未來督促自己多讀點書。鑑往知來,那麼這東西還真是挺值得令人玩味的。抱著這樣的心情,於是就辦了一個帳號來玩玩。

  一開始覺得有些茫然,書海中的云云過客很難一一細數,最先想到的居然都是些漫畫和武俠小說。於是從作者開始回憶起,先是最近喜歡上的林夕,再來是曾經大量讀過的侯文詠、劉墉、九把刀、張系國,後來把酷愛的武俠小說也放上去,於是古龍金庸溫瑞安頓時讓書櫃豐富了不少。再添了幾本還記得起來的書之後,最後連少不更事時看過的網路言情小說也都放了上去,過程勞心費時,但回味起自己人生二十載的書海歷程,卻也頗多感觸。

        ※        ※

  仔細回想、追溯自己「看書」的起點,撇開童書、故事書不談的話,約莫是在國小五年級左右才開始真正有意識地想主動去「閱讀」一本書。一開始家裡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,後來變成在附近的租書店找書看,也奠定了我十分通俗的讀書品味。

  我一旦看了某個作者的書,通常會喜歡一直追著看。所以國小看到家裡有幾本劉墉,就一直看下去,他的書名都很像,到最後我也搞不懂到底哪些看過哪些沒看過。姊姊買了很多藤井樹的網路小說,當時流行,於是也一本一本看了下去。國中和榮智都迷上看金庸,兩個人不論上課下課、家裡學校,都是一樣的手不釋卷。金庸看得差不多就轉戰古龍、古龍找得到的都看完了就看溫瑞安,武俠小說三巨頭一時之間盡入我眼界。

  高中時聽說張系國的科幻好看,看著看著連不是科幻的也看了好多。九把刀當紅,趁著在飲料店裡幫忙的空檔也看了許多。偶然接觸到侯文詠,也是能看就看。後來看的類型就顯得比較雜,但之前太習慣看那些比較通俗的書,也似乎使
我變得沒有什麼耐心去讀比較厚、比較硬的書。所以之後雖然想接觸國外的翻譯經典,或是像張愛玲、村上春樹這類的知名作家,總是沒有辦法像之前那樣一以貫之的猛讀下去。隨著學測的腳步逼近,也就沒什麼餘興看書了。上大學之後雖然時間漸多,不過顧著玩社團、混時間,書也只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看。

        ※        ※

  回到「You are what you read」,曾經很多人說我文筆很好,從前年少無知,居然還真有幾分信以為真了。後來認識的人漸多,眼界漸寬,又進了國文系,這才明白自己跟那些所謂的「文筆好」的差距實在太大,以前覺得自己是在「創作」,如今才自知充其量不過只是「記錄」罷了。國文系高手如雲,用功於文學的強者不在少數,跟他們相比,我實在是離「文藝」這兩個字太遠、離「宅砲」這兩個字太近了。 

  當然這並不是要把錯都推給我讀過的那些書的作者,只是我太習慣於讀那些比較輕的文字,筆下的文字也就難免浮泛了起來,再加上讀的書少、只有那幾個作者可堪比較,筆下的風格自然也就不夠靈活多樣。是自己挑食和飲食不夠均衡的問題,實在非食材之罪。否則如果真的「I am what I read」,嗜看武俠之餘如果能有溫公金爺熊老大的幾成功力,倒也足夠揚名立萬。

  列完自己的書單之後,再看看朋友書櫃上的內容,這才赫然驚覺自己的閱讀品味既不夠多樣、也欠缺深度。按照「You are what you read」的邏輯,真是慚愧之至。

  拿這件事和另外一個朋友抱怨感嘆,孰料對方反問我:「你記錄這些東西是想幹麼?」,我答:「也沒什麼,只是覺得列出來做個紀錄很好玩。」,對方又答:「既然只是好玩,那幹麼還管有沒有深度?」

  簡單對答,頓時讓我有頓悟般的豁然開朗,這大概是今晚最大的收穫。「當初種種,是為了什麼?」,居然一時忘了我最愛的林夕,辜負了本應銘記在心的至理名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0922222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